在灵魂的荒年里落地生根
\n——读《人生得遇苏东坡》
\n文/沈丹
\n一座山、一方田、一家人。那个挽起裤腿的姿态,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辛勤耕耘、渐入眼帘的身影,正是广为人知的苏东坡。
\n歌德有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若谈话体现出三重境界,那必是:知道、理解、共振。
\n《人生得遇苏东坡》里面照见的不仅仅是真实的苏东坡,还有我们自己的人生。世人知晓,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巅峰人生,更钦慕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开朗、亲和,以及对美食的热爱。然而,几人能真正洞穿他的经历,体会那份绝望与无奈?剖析那难以释怀的煎熬与苦楚?正如书中提到:苏东坡意识到了,你当花你就娇贵,你就下不来,而当花落到你泥土间,才能真正扎根。
\n我们何尝不是一路而来,在人生起伏中,寻求根的坚持与突破。大一术后的冬天,我躲进了冰冷的卧室,窗外的雨带着北风的寒意,无情地拍打着窗棂,寒意透骨而入,心头的阴霾比窗外的雨更浓。当学弟学妹的欢笑震动鼓膜时,我的行走按上了暂停键。
\n母亲下班带来一本《宋词三百首》,我知道了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那刻,我仿佛与他共鸣,明白了逆境中的从容与坚韧。谁会一帆风顺,不停行走?暂停是最好的反思,调整是最好的沉淀。雨声渐远,心中阴霾也随之消散。正如苏东坡在风雨中接受洗礼,我学会了在风雨中笑看人生。
\n后来,我进一步理解了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潇洒,还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这些构建起来的特质,见证了苏东坡的历练和坚持。然而,面对“乌台诗案”的抓捕,他并无英雄般的大义凛然,唯有惶恐不安,穿戴朝服的纠结与焦虑。
\n真实与平凡,正是苏东坡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与他的灵魂共振所在。我们遇见了重构自己人生的苏东坡,他于苦难间静思沉淀、在浮尘中守心自适;遇见了诗酒烟火里的苏东坡,于文字中激情高昂,在历史中慷慨笑谈。这样的苏东坡,何尝不是我们超脱苦难、追寻内心光亮的自己?正如他在儋州的“无限春风”中找到生命的奇绝,我们在生活的低谷亦能寻觅到希望的芽苗。
\n人生的转折总是那么微妙,苏东坡在被抓捕途中,心生绝望,险些跳水自尽。书里没有明确苏轼坚持活下来的原因,屈辱的一百三十天,是如何咬噬他那铮铮傲骨。但细细咀嚼,字里行间却透露着解答的线索。
\n死的理由屈指可数,“活着”的理由却有千万个——或是美食的烟火气息;或是感情的人间清欢;或是家庭的温暖依靠;或是托举明亮的文化使命……正如文化博主意公子在书中所述,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后,通过内求自我、与外界重新建立联系,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从而在逆境中保持了乐观和活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些元素交织成他坚韧的生命底色,赋予了他在逆境中涅槃重生的勇气,也给予了后人在平凡中谋求璀璨的精神力量。
\n“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除了自我救赎外,还有幸遇见了很多支持他的人。
\n他的性格,为苏氏一族一脉相承。在良好家风的耳濡目染下,苏东坡继承了德行为先、以文载道、无私分享、不掠他人之美的原则。因此,他在风雨如晦之时,仍持一份从容与豁达之心。他的成长,是家人相伴的鼓励和浸润。因为母亲之独立坚韧、父亲之胸怀广阔、兄弟之鼎力支持,他才得以自绝望的深渊中向阳而生,绽放出生命之光华!
\n一路坎坷,感情的分量足够承载巨大的创伤。若非王弗慧眼识珠、王闰之深情相伴、朝云温柔守候,他又何以自绝望中汲取灵感,化为笔下流淌的诗行?若不是许多朋友的陪伴、帮助,他又怎能在一次次贬谪中,对世间一切保持一种真实的纯真与浪漫?
\n人生得遇苏东坡,我们遇见的不只是一位智者,更是那在黄州东坡上荷锄劳作的身影,是那在海南椰林中头戴自制帽子的老者,亦是那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贤士,那个解读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能人,和那个坚信“活着”的自己。
\n“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自然就是什么样。”这句话不仅是苏东坡的精神象征,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内耗、不妥协的行动准则。 合上书的那刻,我窗前的那抹新绿,正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原来灵魂荒年的落地声,是根系穿透时光岩层的裂响,更是叶面上所汲取的日月光华。
\n作者简介:沈丹,潼南区作家协会会员,潼南实验中学教师。
\n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配资炒股股市-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