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设备 研讨课题 田间测量
走进北京丰台区云岗街道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崭新的日光温室里绿意盎然,番茄挂满枝头,黄瓜青翠欲滴。这个充满活力的大棚里,活跃着一位特殊的“村长”——80后的张士超。他是鼎侬(北京)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过去一年,他的名片上多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头衔:丰台区云岗街道张家坟村科技副村长。
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北京丰台“科技副村长”机制推动下59位专业人才奔赴56个乡村的缩影。短短一年间,张士超带着对北京智慧农业的热忱和对“国产化技术在关键领域突破”的坚定信念,投身农业新质生产力研发。他运用“4小时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生物技术魔法,悄然改变着云岗街道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的面貌,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纳入“三农”工作重点。2025年2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在未来3至5年内,将完善全市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服务体系,制定了包括土壤改良与质量提升行动在内的“八项行动”作为重点任务,有效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首都实践中,有一群年轻人,正深入北京丰台的土地,用智慧让新质生产力在京郊破土发芽。
技术先行
为土地“诊脉”把实验室“种”进地里
张士超的角色转型,扎根于丰台区用创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2024年,丰台创新推出兼职“金融、科技、法治副村长”机制,通过构建“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模式,精准匹配专业人才与乡村需求。
2024年6月,凭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专长,以及对智慧农业的热切向往,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士超正式上任张家坟村科技副村长。他的第一项任务直击痛点——为土地“诊脉”。他把企业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搬进田间并迅速开始工作。“董事长当副村长不是挂名,是要把实验室‘种’进地里。”他如此诠释自己的新角色。
脱下西装,深入田间地头,张士超很快与村党总支书记徐绍辉找到了共同语言,共同发现了制约村庄发展的“堵点”:村里宝贵的近300亩农用地亟须科技赋能提升地力。同时,村域周边堆积如山的枯枝落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难,这不仅影响环境,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前都是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徐绍辉书记坦言,“我们全村正全力以赴地守护着这300亩农业用地,然而仅依靠传统方法,产量和质量均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村委会土地资源和科技资源对接不畅,是个大问题,”张士超回忆道,“我的角色,就是要把这座桥架起来。”在发现村庄痛点后,张士超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企业的技术专长——尤其是其突破外国垄断,自主研发的“高温快速酶解技术”——与张家坟村的需求高度契合。“我们带着情怀做开先河的事,就想让技术真正扎根土地。”张士超道出初心。
变废为宝
酸土养成沃土新生孕育旱稻奇迹
从企业董事长转变为科技副村长,张士超依旧保持着在企业中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底色。他积极推动自己创立的鼎侬(北京)生物科技公司与张家坟村深度合作。很快,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鼎侬(北京)生物科技博士工作站在智慧农业园内落地——从76岁的首席研发专家到80后的海归,他们共同开启了基于张家坟村土壤结构的定制研发,企业与村委会双方共同成立了“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理中心”。
与此同时,张士超带来的核心武器,是其公司自主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温快速酶解技术”。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在短短4小时内,将各种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转化为符合国家标准且养分含量优于标准的高品质有机肥。
“这就像给废弃物施了加速分解的‘魔法’,”张士超形象地比喻道,“以前几个月处理不了的难题,现在4小时搞定。极大地提升了有机肥生产效率,更加绿色地提升地力,也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更加绿色的环境。”
然而,将这项“魔法”真正融入土地,却非易事。当张士超带领团队深入田间,试图用快速转化的有机肥改良土壤时,现实的挑战纷至沓来。智慧园区的滴灌土地普遍偏酸,pH值不到5,而作物生长需要中性偏碱的环境。
如何精准调配有机肥配方,既能中和酸性,又不破坏土壤平衡?这成了团队的第一个“硬骨头”。实验室的数据与田间复杂的变量不断碰撞,每一次优化都需要反复论证。“为调配方研讨到半夜是常态,一开研讨会就三小时起步。”张士超回忆道,“最终,我们根据土壤情况因地制宜,锁定羊粪腐熟有机肥方案,既要控制用量又要补充碱性。”
更大的考验来自让土壤接受天气的考验。去年的一次寒潮,一些大棚里未经土壤改良的黄瓜苗几乎全军覆没。“但用我们有机肥改良过的地块,苗硬是扛住了。”张士超的语气中带着自豪,“植物‘吃’饱了养分,抗寒能力就是战斗力。”这场意外的“寒潮测试”,让村民和技术团队都亲眼见证了科技赋能土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抗风险能力。
这项新技术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徐绍辉书记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长期困扰我们的废弃物处理难题解决了!”徐绍辉高兴地说,枯枝落叶、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直接还田或制成有机肥,为农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源源不断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徐绍辉解释说:“我们村的地很多是复垦地,从外地引入的土壤基础并不理想。通过科技手段的改良、秸秆还田以及精准施肥,土壤质量逐年提升,跟‘养地’似的。”
“有了和张家坟村的深度合作,现在我们的技术,为不同土壤、作物定制解决方案。”张士超表示,基于在张家坟村的落地实践,如今,这项“高温快速酶解技术”已在全国通用:无论是新疆棉秆、广西木纤维超高的中药残枝、贵州的板蓝根药渣,还是重庆辛辣的火锅厨余,“4小时内统统变废为肥”。据了解,目前技术已应用于秸秆还田周期优化,以适配南北方多季种植。
肥沃健康的土壤,为尝试新作物奠定了基础。在丰台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和科技副村长的技术加持下,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从2023年开始引种“天隆优619”旱稻。当年,旱稻亩产就达到了865斤。“这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绝对是惊喜。”徐绍辉强调,“以前这块地种玉米、小麦,产量只是合格水平。这旱稻不仅高产,还比传统水稻节水约70%。”
看着今年长势更佳、丰收在望的旱稻试验田,徐绍辉表示,这一产量的提升,和科技副村长带来的土壤改良技术有密切联系:“张士超团队提供的土壤检测和定制化有机肥补充方案是关键。旱稻缺什么,就精准补充什么样的有机肥,这是科技加持的力量。因为地力提升,西红柿和黄瓜,口感特别好,是从前的味道!”
理念更新
用数据说话让新农人信服
北青报记者在园区洽谈室看到,得益于科学技术支撑,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已荣获有机认证标识。同时,它作为全区正建设的4处高科技数字农业集群之一,为丰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土壤”。
技术推广成为撬动青年新农人理念更新的关键支点。“村里新农人很多是80后和90后。”这些青年农人给张士超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他们坚守着传统技艺,在闷热的大棚里、秸秆还田的研讨会上,这些充满干劲却固执的年轻人偶尔忍不住质疑:“你这技术靠谱吗?”
直到某天,青年新农人被带到实验室的展架前。他们看到灯光下两株番茄的根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用技术种植的根须茂密如“老翁的胡须”,而普通种植的则仅挂着几根“秃须”。喧哗的大棚内,青年们亲手触摸了须根的厚度心服口服,“与青年新农人沟通尤其要讲究方法,用数据说话,让大家信服。”
自那以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加速了年轻人精耕细作的技术提升,辅以土壤pH值监测、4小时变废为肥的硬核技术,将争论转化为合力,他们一道扎进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最深处。
采访时,一只蜜蜂停留在张士超的白大褂上。他介绍,每个大棚约有5000只蜜蜂,是智慧园区生态农业体系的关键一环。“我们采用人工辅助、环流风机与蜜蜂授粉结合的方式,让农业生产更贴近自然。”
尽管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及市场流通,张家坟村智慧农场以定制化、高品质为定位,主攻研学基地和观光采摘。“科技投入高、产量有限,走批发市场不现实,但带孩子体验有机采摘、参与研学的模式很受家长欢迎。”在这里,科技农业的魅力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趣味体验。最受孩子们喜爱的“阳台农业”灵感便来自一位村干部的巧思——他鼓励张士超和团队培育盆栽茄子,“孩子能捧回家种在阳台上!圆茄子结出来比拳头大,浇水就能吃。”这种可移动的“迷你农场”,让都市家庭也能感受收获的喜悦。6月的一周,40多个家庭集体采摘时,大棚里充满了欢笑。这些鲜活的瞬间,正是科技农场用土地书写的接地气的“自然启蒙课”。
“科技副村长不只是称呼,它更是承载着责任。”张士超如此定义新身份。与企业致力于研发高价值产品不同,作为科技副村长,科技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提高亩产量上,更直接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最让村民开心的是,近两年春节,张家坟村的1500位村民享受到了沃土孕育的有机福利。“今年春节前,我们给村民发了大礼包,都是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材——本地产的韭菜和芹菜让大家包顿饺子,还有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以及10斤自产的有机旱稻米。”徐绍辉介绍,得益于土壤肥力的提升,2024年张家坟村种植了120亩旱稻,收获近6万斤大米,其中1.5万斤发给了村民,“让大伙儿年夜饭吃的都是咱园子产的放心菜、优质米,这也是村党总支和科技副村长带头的成果。”
推动转型
用科技让更多村子迸发活力
眼前的成功只是起点。站在充满生机的园区里,张士超指向规划中的土地说:“今年,我们将依托科研力量,在这里建成全市首个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园,把这项‘4小时变废为宝’的技术更系统化、规模化地展示和应用,推动农业低碳转型。”他的目光更长远,规划着打造推动村庄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一”科技引擎:“打造一座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园,成为技术推广和农业低碳转型的样板;升级现有的博士工作站,持续引入尖端技术和人才;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园区环境、作物生长、资源循环的智能化管控。”
徐绍辉对此充满期待,他心中还有一个愿景:“我们这300亩地的目标是要能保障整个云岗街道约5万人一周的米面粮油蔬菜供应。科技,就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底气。”
与此同时,张士超“协调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职能让他更深入乡土。他希望以张家坟村的“无废循环”为起点,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升级贡献青年智慧。他正依托丰台“科技副村长”机制,联合玉泉营、青创村的科技副村长们组建跨村联盟,让处理中心共享、技术互通,让集体经济优势嫁接科技产生更多能量。张士超表示,“我们希望用青年人的智慧和科技让更多村子的集体经济迸发活力,把分散的绿色技术聚成照亮京郊的低碳之光。”
盛夏7月,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热浪裹挟着蓬勃生机。青年智慧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点亮了张家坟村的智慧田园,更在每一株拔节的作物上,映照着科技赋能与人才耕耘下,京郊沃野的希望图景。
摄影/本报记者杨益
·成长·
张士超:希望我们的技术能为首都农业升级出点力
从董事长到科技副村长,张士超以青春智慧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增效、为农村注入活力、为农民增加收入”成为他的工作愿景。“我们希望用我们的技术,把更多园区的枯枝落叶、园区的瓜秧菜秆全变成有机肥,帮更多村子自己处理垃圾、自己养肥土地——让这种小技术也能为首都农业升级出点力。”
对他而言,董事长与科技副村长的角色转换,早已游刃有余。上午在外地洽谈公司项目,中午飞回北京直奔张家坟村的智慧大棚测量土壤数据,这已成为家常便饭。接待考察团时,他的开场白总是那句“欢迎来到我们村!”在他心中,董事长与科技副村长的双重身份,在忙碌的脚步和沾满泥土的裤腿间悄然融合。
·内存·
“青苗培优”计划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思路
张士超的实践是丰台区探索人才赋能乡村新路径的一个缩影。据悉,丰台区正积极整合资源,以科技为引擎,努力蹚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该区在“科技副村长”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正将人才振兴的“青苗培优”计划推向体系化、规模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丰台区56个村已配备59名科技副村长,这些年轻人都来自高科技企业,为丰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许多新思路。“他们有的是董事长、总经理,有的专攻智能机器人,有的来自丰台科技园高精尖企业,为丰台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很多想法。”丰台区委农工委副书记陈虎翼告诉北青报记者,“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发展的‘硬支撑’。”
2024年6月25日,丰台区“青苗培优”计划创新发布活动在云岗街道张家坟智慧农业园区举办。作为全市首创,“青苗培优”计划依托“副村长机制”,通过系统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其核心是以招聘村级“管培生”模式,招聘的岗位涵盖多媒体运营、招商运营、宣传策划、运营管理、工程开发、网络管理、企业运营等岗位,丰台区希冀系统化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本版文/本报记者张知依
统筹/李泽伟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配资炒股股市-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