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君
在济南的社区广场、文化公园,总活跃着这样一群身影:鬓角虽已染霜,舞步却依旧轻盈;年岁过了花甲,歌声仍然嘹亮。她们,都是济南“百姓大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银龄演员”。从2019年7月7日至今,“百姓大舞台”已凝聚济南市460余支社区艺术团队,共计2万余名中老年人。六年来,70岁的“百姓大舞台”创始人李全德和它的组委会成员,用600余场公益演出点亮了无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是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最好的诠释。
从14支到460支团队:一场“老有所乐”的初心坚守
“一开始就拉了14支队伍,想着能演上十几场,让大家乐呵乐呵就行。”李全德至今记得组织首场演出的场景:广场上挤得满满当当,演员们穿着简单的演出服,台下观众的掌声比音响还响亮。
“济南有‘曲山艺海’的深厚文化底蕴,得让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作为山东省政协十一届委员、济南市政协十二届和十三届委员、槐荫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李全德早就有推动文化惠民的心愿,他多次在提案、建议中呼吁“文化惠民要落地生根”接地气。
李全德目睹过太多老年人退休后陷入“家即世界”的落寞:这些老年人“为家庭、为社会操劳半生,退休后不该只与操持家务、刷刷手机,以电视为伴。”带着这份初心,济南“百姓大舞台”诞生了。它不设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无论是曾经教书育人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医生、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还是操劳半生的全职主妇,都能在这里卸下身份标签,以一曲歌、一支舞重拾热爱。从最初的14支队伍到如今460多个社区艺术团,从十几场的小目标到600余场的坚持,从几十人围观到成为覆盖2万多老年人的公益品牌,李全德和团队用六年时间,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
台下的故事:欢乐里藏着生命的温度
在百姓大舞台的故事簿里,写满了温暖与力量。市中区的李阿姨和卢叔叔曾是社区里出了名的“拌嘴夫妻”,退休后更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闹得孩子也很苦恼。直到李阿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社区艺术团,跟着团队登上百姓大舞台,一切在悄悄的变化中。她排练回来就哼歌,演出完还跟老伴讲台上的趣事,并动员老伴也参加了艺术团。现在夫妻二人一起参加演出,拌嘴少了,家庭和谐了。卢叔叔说如今家里的笑声比以前多了十倍。
更让人动容的是刘女士的故事。这位百姓大舞台演员患上了癌症,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再“登一次台,跳一支舞”。女儿女婿辗转找到百姓大舞台负责人,组委会二话不说为她量身安排了节目,完成了刘女士最后的心愿。“母亲走得很安详,最后几个月,她每天都翻出演出的照片和视频看。”她的女儿后来专门来“百姓大舞台”组委会道谢,眼里含着泪,却带着笑。
“这些故事,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原因。”百姓大舞台组委会副主任王占丽说,六年600多场演出,每场背后都有这样的瞬间——许多人在这里找回自信,很多人在这里重续友情,甚至有老同学、老同事在舞台上重逢,许多老年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友情变成亲情。
孙少青从最初的参演者,成长为组委会核心成员,他记得很多个雨天,演员们踩着积水扛道具、冒寒风候场的场景,“没人说苦,因为站上舞台时,所有疲惫都会被掌声冲走。”
组委会副主任刘薇说,李全德是团队的“定海神针”,每场演出李总亲自录像、拍照、做美篇,亲自指挥大合唱,次日准时发到群里。“大家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的演出片段,这就是激发我们工作的动力。”
“百姓大舞台的精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组委会成员和2万双手一起托举起这个舞台。”李全德这样说。
向光而行:从“民间舞台”到“文明窗口”
济南“百姓大舞台”的成长,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如今,这个发轫于民间的平台,已获得12个政府部门授旗。济南百姓大舞台志愿服务团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团队”,这让“百姓大舞台”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从社区广场惠民演出到济南泉水节展演,从节日庆典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到处都能看到“百姓大舞台”活跃的身影,演员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泉城文明使者”。
“百姓大舞台”不再是孤立的演出活动,而是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团队成员编排的《红绿灯等一等》《垃圾分类利国利民》《防非志愿者来宣传》等节目,用艺术传递着生活智慧与社会正能量,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当年在政协提案里的‘文化惠民梦’,现在正一点点变成现实。下一个目标,1000场!”李全德的语气里,没有70岁的沧桑,只有对未来的笃定。
博星优配-博星优配官网-配资炒股股市-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